曾经,离开城中村是郑漂移的奋斗目标,但真正离开后,会怀念落魄而充满希望的时光。
城中村作为城市中特别存在的居住方式,长期以来,一直是来郑州奋斗的人们梦想起航的地方。
由席文太作词作曲的冯小威演唱的歌曲《城市最后的村庄》近几天在郑州流行,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对青春时光的怀念,而且意外地发现郑州繁华街区,还保留着城中村——西关虎屯村。就像时间里忘了打开的礼物,让郑州人大吃一惊。
◆有警卫有充电桩,比以前更干净安全
“来,去喝喜酒吧!”上午11点多,几个村民骑着电动车打招呼就出门了。
这天中午,村里后生在宾馆举行婚礼,约定大家一起带他去。村里有喜事,保留着全村热闹的传统。
家家户户都是七八层楼高的楼房,而门头上的“家与万事兴”招牌则表明,村里还住着房子。在树荫下,几个村民看着陌生的面孔和他搭话,询问他是否是租房的来客。
紧邻花园路黄金地段,作为周边地标的高楼大厦,很难想象隐藏着一个城市村庄。可能是太隐蔽了,没有受到几年前城中村改造大潮的影响。
有村民笑着说:“我以为会被拆掉,结果发现没有拆掉,好像被遗忘了。”。
从前,有些村民希望拆迁改造。但是,现在很多人希望保留“在这个地方住了几十年,一直住着很满足”。
时光倒流四十年,村口还是一片麦田,随着时代的发展,平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最后建起了高楼。曾经村民世世代代生活的村庄,开始为进城奋斗的年轻人提供休息的港湾。
赵大妈是关虎屯土生土长的女儿,自己家原来的两层房后来变成了一层楼,随着租户的增加建在了现在的八层。
与过去人们印象中的“肮脏”不同,街道干净整洁,村口有保安,每条小巷都能看到保安摄像头,大楼门锁变成密码锁,走廊里还放着消防器具。出于安全考虑,禁止外售电动车进入,并在安全区域设置充电桩。
一位正在找房子的年轻人在比较了几套房子后,选择了月租850个单间。面积不到10平方米,厨房卫生间齐全,还有空调。他来郑州准备找工作是在朋友介绍下刚找到这里的,“房租比外面小区便宜500多,还挺得住。”。
出入的多是青春的容颜,走在其中,你会感到精神饱满。
◆理发店的哥哥:守着城中村开店10年不想离开
早上,戴着墨镜拉着小狗的弗瑞打开了理发店的锁链。店外“做别人做不到的事,烫别人做不到的发型”的标语十分醒目。
这家冠以自己名字的理发店,福瑞已经开了10年了,一开始在城中村放了陈堡。“郑州很多城中村都是我住的,但是一个地方被拆掉了,搬到了另一个地方。”。
令人吃惊的是,福瑞家虽然在郑州,但十年来一直喜欢住在城中村,“我喜欢城中村,热闹,有气氛,有人情味,大家都很有心!”
在城中村开店,当然是跑房租便宜,但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开店安顿下来”。福瑞以前也试着在外面开店,但过了一会儿就想回到城中村。
住在城中村的基本上都是年轻人,既有应届大学生打工族,也有刚创业的人,“在这里大家都是平等的,可以互相体谅,即使大家工作累了,回到这里全身都会轻松。”。
走出地摊一直做生意到凌晨,下班回来聊天的加班族,一到晚上就是熙熙攘攘的街道,福瑞喜欢的气氛。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坐在店里,看着窗外上班族匆忙的脚步,聆听夜晚霓虹灯里的笑声。
福瑞先生现在的很多客人都是住在城中村的回头客,即使远在南三环,也会来这里剪头发,“大家做完头发后就在店里多待一会儿,走在小巷里,去路边摊吃串,好好聊聊前面的事情。”。
中午的时候,一个女孩来跟弗瑞商量水费和上网的设置问题。她打算在隔壁开一家美甲店,因为外门的房间很高,所以第一家店决定从这里开始。
◆租房人:回到村里,白天的疲劳一扫而光
老家在开封的郭,和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小吃店,平时和家人一起租来住。
1998年,刚来郑州的郭先生,在聂庄司家庄等城中村,房租便宜配套是吸引他的地方,一般生活需求不出村都能满足。
他喜欢城中村的烟火,下班回到城中村,在路边端上一碗炖菜或米皮,配上一瓶冰可乐,把白天的疲劳一扫而光。
过去住在城中村时,空调还不是出租房的标准。夏天的夜晚在长椅上盖上毛毯睡在屋顶上,深夜看着星空听着鼾声。“现在想想,很久没有像当时那样的感觉了。”。
“过去城中村的路上都是摆摊的,有卖食物、卖衣服的,熙熙攘攘,吃完饭大家都跟小伙伴们闲逛,坐在门口的台阶上聊天。”郭先生说,西关虎屯比较小,过去城中村并不热闹我感觉好像还在。
这里依然缀写着年轻人花的青春,奋斗创业的故事也不断上演。
◆房东:怀念和住宿客人一起吃饭的日子
房东阴阿姨的脑子里一直记得老家是平顶山的年轻人。
那时,房子还是一幢两层楼高的小楼,租了两三套房子,平时一直跟着她吃饭。“都是二三十岁才来上班的年轻人,我做什嚒他们吃什嚒,都说好吃。”
有的年轻人回来晚了,她就直接把饭留在锅里,一回来就可以吃了。“他们都是家宝,我把他们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
那个年轻人虽然是单衣长大的,但从小就没有感受过母亲的爱情,在租房的几年里,他和阴凉的阿姨一起吃饭。“他总是说在外面吃不舒服,说和我吃饭有家。”。
后来从郑漂到事业成功,年轻人抽出时间找阴阿姨,“每次回来都带我去饭店,说现在有能力,让我点什么想吃的。”。
说起与房客之间难忘的细节,另一位房东赵大妈回忆起了算错账的往事。
当时租房的小女孩在搬家前结算电费,赵大妈有错账,算了几百块钱,赵阿姨也觉得收费有点奇怪,但在账单上的数字前,不得不向对方收取电费。
“能保护好自己的家,为工作的年轻人提供经济上的停留点,虽然很累,但是很有成就感。”。赵阿姨说。
1d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