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假日新能源汽车遭遇高速充电难,几乎成了“例行新闻”。 例如,去年10月1日,从深圳回到湖南的新能源车车主,也花了5个多小时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给车充电。 本来是8个多小时的路程,但最终花了16个小时。
遇到这样的事件,一个典型的声音是,这个节日没有人不堵车。 我也有勇气开车。 但在假日拥堵情况下新能源车的充电问题,虽然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从根本上说,这是新能源车充电焦虑的客观体现,实际上暴露了行业发展的痛点。
也就是说,当时一半以上的服务区还没有安装充电桩。 另外,考虑到新能源车的充电时间远远长于燃油车的加油时间,其背后的差距很明显。 如果把这种现象放在平时充电不安的地方就不会明显了,但遇到休息日出行高峰时,“掉链子”的概率很高。
在推进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充电桩推广的同时,新能源车充电桩的建设也需要克服分布不平衡的矛盾。 一个典型是农村地区充电桩布局还明显不足。 例如,假日回家乡后,一些新能源车主可能在农村面临充电问题。 这不仅影响了新能源车的使用效率,也实际上限制了新能源车在农村市场的渗透率。
也有观点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生产技术的进步,续航里程的提高,充电桩的供需矛盾将得到缓解。 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 但目前在推广新能源汽车的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状况必将影响社会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同度和接受度。
充电焦虑是针对真实的焦虑和高企的使用成本,如果这个痛点得不到及时解决,新能源车的普及速度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拖累。 而且,如本次事件所示,新能源汽车还存在着在高速公路上因电力不足而“筑巢”的负面外部性,将影响道路交通整体的通行效率。 对此,显然不能只等待技术的进步来解决难题。
针对不同情况,可以呼吁新能源业主在长途运营中,特别是在节假日出行高峰期间,提前规划线路和充电安排,保证电量。 但在集团的观点中,我们可能要感谢这些“勇敢”的业主。 因为他们的遭遇实际上有助于“测试”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被忽视的问题,推动相关痛点的解决。
另外,对于驾驶新能源汽车长途行驶的现象,社会也应该减少一些“嘲笑”情绪。 要知道,车辆是用来开车的,只要合法合规,就应该受到尊重。 需要优化的是新能源汽车的支撑系统,而不是约束人们的驾驶。
写稿/写稿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