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周刊:以前有些艺术史研究者认为“一切艺术史都是工具的发展史”。你认为艺术创作和工具有什么关系?
冯渊:我觉得应该说,所有的艺术史都可能是心灵与工具互动的历史。
人类创造艺术的主要目标是表达心灵,而我们的心灵需要感官表达,这是艺术产生之初的基本动力,人类交流最难的问题在于心与心的交流。因为人的心灵无法直接交流,所以必须发明各种“心灵感应媒介”。这是绘画诞生的动力,也呈现了一个古老的谜题,我称之为“亲密谜题”。古人曾说:“画虎皮难,画骨难。只是这个。
收藏周刊:所以,艺术往往是心与心交流的媒介。从心与心的关系来看,艺术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真实信号?
冯渊: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心灵以感官可以感知的方式转化为媒介,成为每个人都可以接受的信息。这就是所谓的艺术,它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内心,我们称之为心智能力;二是外部媒介,具有物化的特征。所以,艺术一方面是内心的表达,但另一方面,一旦形成作品,那作品就成了工具,成了媒介。因此,我们也可以把一切艺术都看作是内在灵魂的外在媒介。
在这方面,我认为人工智能还会面临一个“精神问题”,因为人类的思维具有情感特征。人类之所以会产生情绪,是因为在解剖学上进化出了一种叫做边缘系统的脑组织,这种大脑组织只有哺乳动物或者像人类这样的灵长类动物才有。只有具有边缘系统的大脑才能感知情绪。
周刊:算法似乎很难实现这种多变的情绪变化。
冯源:对,艺术创作不是靠算法来完成的。与数理逻辑不同,基于数学的算法可能不需要情感。这里涉及到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创造出一个既有情绪变化又有内分泌机制的人工智能,这样的AI就有了“人的心智”,那么就有可能创造艺术,否则由于算法处理的图像没有人心,只能模仿但不具备独立创造和感知艺术的功能。
收藏周刊:我们似乎很难判断人工智能创造的艺术和人类创造的艺术有什么区别。
所以从媒介的意义上来说,AI可以画很多图,但大部分是模仿人类。就算AI可以独立创作,没有情感的AI为什么要创作?不是媒体和工具技术水平的问题。就艺术是心灵和媒介的交互创造而言,除非为AI设计一颗“人造心脏”,否则它永远无法像人类一样感受和理解艺术。
收藏周刊:回顾19世纪摄影术的出现,客观上促进了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产生。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AI绘画会像当年的摄影一样推动艺术创作吗?
冯渊: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摄影术的发明和普及,确实让绘画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在过去的几万年里,人类的视觉追求一直以再现世界为目的。摄影的出现,让对复制和再现的追求得到了更好的解决。在这个技术交替的节骨眼上,确实推动了以绘画为主的视觉艺术的颠覆性转向。
为什么抽象画直到20世纪以后才出现?这并不是说抽象绘画比具象绘画更难。相反,只有当我们夸耀生存的门槛时,当人类已经意识到通过具象媒介获得的利益时,也就是工业化后的现代社会,抽象画就像一种奢侈品,极大地丰富了人类视觉感知的多样性。因此,摄影的发明并没有取消绘画,而是把人类的艺术创作从具体的生存利益中解放出来,促使人类重新建立模糊认知和情感表达的对称性。在今天这个AI即将到来的时代,我觉得内在的道理还是一样的。AI绘画不会终结人类的创造,但它会推动人类重新寻求心灵与媒介的关系,寻求已知或未知的方式,或通过超越具象3354的抽象媒介特征,充分发挥人类心灵的想象力,拓展人类情感感知的媒介多样性。
周刊:这解释了为什么在摄影之前,抽象画从来不是主流问题。
冯源:对,不是那个时候的人不能画抽象画,而是那个时候的人没有赋予抽象画任何价值,因为抽象画不能帮助人生存。值得注意的是,先进技术会反过来模仿落后技术的习惯。比如在摄影发展的早期,很长一段时间,为了让人们接受摄影的艺术表达,摄影其实在艺术表达上模仿了绘画,这也很有意思。它表达了人类的文化判断是感性的,是有模式的。所以新技术不仅没有立刻改变情感转化媒介的路径,还模仿了老套路。因此,我们可以推测,虽然AI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新技术,但因为它没有情感机制,所以程序员在编写它的创造程序时,必然会模仿有情感的人类创造的模式。
周刊:你认为AI的介入会对绘画的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
冯源:首先,AI绘画在媒介技术上会越来越达到并超越人类的水平。但是,恐怕永远不会彻底淘汰人类的绘画。其次,AI的介入,一定会给绘画带来第二次革命。因为,从算法的优越性来说,人工智能在花费了大量时间,积累了大量之后,可以随时做人类能做的事情。比如你想要什么风格的绘画或者某种符号形式的绘画,算法都可以轻松实现。综合这两点,结论就出来了:第一,AI可以胜任并完成人类所能创造的所有艺术风格,甚至在媒介和材料的难度上超越人类;第二,在“人工心脏”诞生之前,无论算法多么先进,没有灵魂的AI都无法在艺术感知上超越人类。艾创作作品的风格应该以人的心智为基础,最终由人的心智来评价。
艺术是人类思维和情感的特殊产物。AI最大的问题是不能抛弃对人类的模仿,自己创造新的风格。即使能创造新媒体,也必须融入人类心灵的感受,才能被认可为艺术,所以我觉得AI也有可能改变绘画的发展方向,丰富绘画的媒体特性,但至于往哪个方向走,我们还很难做出准确的预测。
周刊:你认为艺术家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迎接艾画?
冯源:就今天的AI技术而言,利用AI进行艺术创作只能算是媒体技术的一种变革,确实对丰富艺术形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外媒方面,甚至可以带来全新的制作方式。比如,在先进算法的基础上,它只需输入几个简单的关键词,就能创造出各种风格的画作,几秒钟就能模仿出来,甚至可以混淆。
但是,当我们看清AI的逻辑时,也不必夸大它的意义。艺术家可以有把握地说,虽然AI可以画出比人类画的更像图画的画,但它是否有艺术性或感人还是由人来决定。
发表评论